反井施工
反井施工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反井施工 |
施工方案:沖鉆孔灌注樁施工方案
來源:www.www.penastar.com.cn 作者:admin 日期:2014-03-07 08:11:08 熱度:732 ℃
1.3施工技術及相應資料交底
應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交底工作:①組織施工圖紙設計交底,認真熟悉設計圖紙,使施工方透徹理解設計意圖;學習有關施工、驗收規范,掌握地質資料,核查有關灌注樁方面的資料。②進行施工組織設計審查(主要從審查該項目施工質量管理體系、技術和安全管理體系、質量保證體系等方面來體現)。③對灌注樁在施工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進行分析后制訂相應施工質量標準、驗收實施方案并進行交底。主要包括測量放樣方案、建材質量控制措施方案、成孔設備操作及成孔質量控制方案、鋼筋籠制作與吊裝方案、混凝土灌注方案、以及成品保護方案等的交底。④進行施工過程資料記錄交底。包括建材質量保證資料的收集整理,每根樁的成孔記錄、鋼筋籠制作與吊裝記錄、混凝土灌注記錄等方面,以便有效對樁基施工質量監控。
1.4施工材料質檢控制
業主(監理)必須做到:①嚴格檢查驗收與鋼材同期進場的鋼材質量保證書,并立即現場監督取樣復檢,如發現實樣有質量缺陷或與質保書不符的應立即清場;對不合格或檢測結果未出來之前的鋼材,嚴禁用于樁體;②嚴格檢查驗收進場混凝土原料的質量保證書,如發現實樣與質量保證資料或送檢批不符,應立即取樣復查,對不合格的原材料嚴禁用于樁體;③成孔泥漿相對密度、粘度、含砂率、沉淀量(穩定性)、造模性等應根據地質勘察資料在規定允許范圍內按設計要求通過試成孔確定;根據試成孔確定的泥漿配比選用專門制備泥漿、高塑性粘土、膨潤土或就地取土配制,在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
1.5鉆孔灌注樁測量定位放樣
業主(監理)必須要求施工方在鉆孔灌注樁基礎開始施工前,根據設計提供的坐標及高程控制點對樁定位放樣或設置不受施工影響的臨時測量控制點,并提供完整的測量結果資料。業主(監理)對施工方提供的測量結果資料必須及時復核,復核無誤后方可同意開鉆施工,否則施工方必須重測后再次復核,直到測量結果符合設計要求為止。同時,業主(監理)應要求施工方對經復核無誤的測量結果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并指定專人負責。
2施工階段監控
如果說施工準備階段的資料控制屬于事前控制(主動控制),那么施工階段則屬于事中、事后控制(被動控制)階段,是鉆孔灌注樁質量形成的關鍵環節,施工期間的任何閃失都可能造成樁基的永久缺陷,而此時工程質量的保證主要取決于施工方的施工經驗和操作人員的技能及其責任心。
1.1成孔階段質量控制
成孔是鉆孔灌注樁施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質量如控制不好,則可能導致穿孔、坍孔、縮頸、樁孔偏斜、樁端達不到設計持力層要求、樁身加泥砂以及斷樁等,將直接影響樁身質量并造成樁承載力下降。故在成孔質量監控方面業主(監理)應著重監控:
⑴根據樁型、鉆孔深度、地層地質情況、泥漿排放及處理等條件綜合選定成孔機具及其工藝,對孔深大于30m的端承樁,宜采用反循環工藝成孔或清孔。另外,施工期間護筒內泥漿面應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在受水位漲落影響時,泥漿面應高出最高水位1.5m以上);如果鉆進期間發生漏水漏漿,應采取以下措施:①因鉆頭碰碎上部管,應先封堵滲漏處,再重新開鉆;②因孔壁土體松散不能形成孔壁,可加大泥漿粘度、減慢鉆進速度;護筒下口漏水,可用粘土摻少量水泥在護筒外壁處夯實。
⑵正式施工之前必須進行試成孔,試成孔時施工記錄必須全面詳實。成孔結束后,應由有資質的專業檢測方對試成孔進行定時檢測:不同地層孔壁穩定性,泥漿的成分、相對密度、摻帶沉渣性能及其穩定性(從不同時段的沉渣厚度體現)。試成孔的目的是:通過試成孔掌握施工場地地層穩定性、成孔時間、配置泥漿原料、泥漿配比及其相對密度、鋼筋籠吊裝時間、混凝土澆注時間和清孔次數及其大約時間等,用以指導正式施工后相關工序的作業安排。
⑶為防止成孔期間發生穿孔、坍孔等質量事故,必須做到:①采取大于等于4d的隔孔施工工藝;②護筒按規定要求埋設,避免開鉆筒體傾斜、孔口土體坍塌、護筒沉陷導致水位下降;③鉆具吊繩下放速度與成孔速度一致,避免空中鉆頭擺動幅度過大而造成四周孔避受力不勻;④避免成孔時間和孔避暴露時間過長;⑤砂性土成護避泥漿應具有一定粘度,能有效形成護壁泥皮; ⑥鉆盡速的根據不同土質情況進行調整,砂性土成中鉆進速度不得快于泥漿行成有效護壁泥皮速度;⑦按規定,在30m深度以內的以粘土為主的地層中鉆較小孔徑的樁時,可用清水提高孔內水頭保護孔壁,否則應采用水泥漿護壁措施。如果發生坍孔,可用事先儲備的粘土和碎石(直徑小于等于20mm)按5:1左右配比,回填至坍孔處以上0.5m處后再重鉆,若坍孔嚴重則可用小沉井方式進行處理
⑷鉆孔灌注樁成孔垂直精度達不到設計要求將導致鋼筋籠和導管無法沉放。為確保成孔垂直精度滿足設計要求,應采取以下措施:鉆機應設導管裝置(潛水鉆鉆頭上應有大于等于3倍直徑長度的導向裝置,利用鉆桿加壓的正循環回轉鉆機在鉆具中應加設扶正器),為增加樁機穩固性而加大樁機支承面積,不定期校核鉆架和鉆桿垂直度等,下放鋼筋籠前做井徑、井斜超聲波測試。
⑸護筒定位后及時復測其位置及其與地層鑲嵌的密實性。護筒中心與樁位中心線偏差應小于50mm,并防止鉆孔過程中發生漏漿而污染環境。在成孔過程中自然地面標高會受影響,為準確控制孔深,在樁架就位后,用經復核的臨時測量點及時復核底梁標高,復測鉆具的總長度并作好記錄,以便在鉆孔時根據鉆桿在鉆機上留出的長度來校驗成孔深度。
⑹成孔時應小心提桿不得碰撞孔壁,否則第1次清孔后在提鉆具時碰撞孔避可能引起坍孔,這將可能造成第2次清孔也無法清除坍落的沉渣。在提出鉆具后必須立即用測繩復核成孔深度,如測繩深比鉆桿測深小,就要重新下鉆復鉆并清孔,不得強行下籠。同時還要注意測繩遇水伸縮(伸縮率最大達1.2%)現象。為提高測繩的測量精度,測量前應預濕后重新標定并在使用中經常復核。
⑺根據不同土層情況對比地質資料隨時調整鉆進速度能有效防止縮頸現象。對于塑性土層遇水膨脹造成縮頸:鉆孔是應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過,并調整泥漿配比,在成孔一段時間后孔壁因形成泥皮不滲水而阻止膨脹。如出現縮孔則采取上下反復掃孔以擴大孔徑。施工期間應經常復核鉆頭直徑,如發現其磨損超過10mm應及時調換。
⑻清孔的目的是清除孔底沉渣,以確保鉆孔灌注樁的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為把沉渣對樁基承載力的影響降到最低,可通過改善泥漿性能、延長清孔時間等措施來提高清孔成效。基樁成孔至設計標高后用鉆桿進行第1次清孔,直到用相對密度計(5~10min測一次且≥3次)測得孔口泥漿相對密度持續處于1.10±0.05、距孔底0.5m處泥漿相對密度持續處于1.15~1.20,用測錘測得端承樁孔底沉渣厚度小于50mm(摩擦樁孔底沉渣厚度小于150mm),即抓緊時間吊放鋼筋籠和沉放導管。由于孔內原土泥漿在吊放鋼筋籠和沉放導管時處于懸浮狀態的沉渣再次沉到樁底,可能不被混凝土沖走反而成為永久性沉渣而影響樁基質量;故應在混凝土灌注前利用導管進行第二次清孔,當泥漿相對密度及沉渣厚度均符合上述要求后才可進行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另外,清孔期間應不斷置換泥漿直至開始灌注混凝土。
2.2水下混凝土拌制質量監控要點
鉆孔灌注樁所需建材(必須與跟單質量保證資料相符,否則禁止使用)中混凝土應選用水下混凝土:其粗骨料宜選用卵石或直徑小于40mm(盡可能采用二級配)的碎石,碎石含泥量小于2%;含砂率在40%~45%,并以≤20%的活性礦粉替代之,以提高混凝土的流動性,防止堵管;為改善和易性緩凝,混凝土宜摻外加劑。淺孔小孔徑樁灌注混凝土初凝時間應≤4.5h,深孔大孔徑樁灌注混凝土初凝時間≥8.0h。
如果現場拌制水下混凝土,應加強計量設備精度、混凝土配比、添料攪拌程序、攪拌時間和混凝土坍落度等的監控,以規避因攪拌時間不足或過長而影響混凝土強度。另外,水下混凝土灌注距樁頂約8.0m以下時,坍落度應控制在(180±20)mm;.距樁頂約8.0以上時,坍落度應控制在(140±20)mm、氣溫高成孔深,導管直徑小于250mm時,取高值,反之取低值。應盡可能使用集中攪拌供應的商品混凝土,這既可以保證混凝土質量,又能保證混凝土的及時供應。
2.3鋼筋籠制作與吊裝質量監控
鉆孔灌注樁的鋼筋籠所需進場鋼材、電焊條等應符合設計要求,且外觀質量、規格、型號、數量等應與送檢樣品及其質保材料一致,否則禁用。鋼筋籠的直徑、長度和制作質量(鋼筋的對焊連接垂直度、焊接長度及其飽滿度、是否過焊燒筋,所用鋼筋規格、數量,主筋及箍筋間距等)應按設計和施工規范要求驗收。
經驗收合格的鋼筋籠在吊放過程中,為減少鋼筋籠變形并確保其垂直度,應在起吊點增設起吊桿以增加吊點受力面積,在增設的起箍筋(同鋼筋籠一致并焊接在主筋上)上對稱設置起吊點來調整起吊時鋼筋籠的垂直度。同時應逐節驗收鋼筋籠的連接焊縫質量,不合格的焊縫、焊口要進行補焊。鋼筋籠吊放時不得碰撞孔壁,若吊放受阻應停止吊放并尋找原因,不得加壓強制下放(這會造成坍孔、鋼筋籠變形等):①鋼筋籠未垂直下放,應提出后重新垂直吊放;②成孔偏斜,應復鉆糾偏,并重新驗收成孔質量后再吊放鋼筋籠。
鋼筋籠接長時在確保連接垂直的基礎上要加快焊接速度,盡可能縮短沉放時間,這有利于鋼筋籠順利吊放以及減少孔底沉渣量;另外,應確保鋼筋籠墊層保護塊不漏放,鋼筋籠墊層保護塊最好作成半徑為墊層厚度的導輪,這既能滿足墊層厚度要求,又可減少對孔壁穩定性的破壞。由于鋼筋籠吊放后是暫時固定在鉆架底梁上,為確保鋼筋籠的埋入標高滿足設計要求,吊環長度要根據梁底標高變化而變化。再驗收時應根據梁底標高逐根復核吊環長度,要特別注意鋼筋籠吊環長度能否使鋼筋籠準確地吊放到設計標高。
2.4灌注混凝土施工質量監控
灌注混凝土前業主(監理)必須檢測孔底0.5m以內的泥漿性能(相對密度1.15~1.20,含砂率小于等于8%,粘度小于等于28s)。為提高混凝土灌注質量,灌注混凝土進度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時間內,同時應合理的加快灌注速度,故應做好灌注前各項準備工作以及灌注期間各工序的密切配合工作。
導管使用前應檢修、試拼裝、并以0.6~1.0mpa水壓力試壓,合格后方可使用。沉放導管時檢查導管的連接是否牢固和密實,以免漏氣、漏漿而影響灌注;確保導管底部至孔底間距在0.3~0.5m以利隔水栓順利排出及灌注混凝土時擠出沉渣,樁徑小于0.6m時可加大導管底部至孔底間距。導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應在2.0~5.0m不宜大于6.0m和小于1.0m,嚴禁把導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必須隨時掌握混凝土面標高和導管埋入深度,為此應安排專人測量埋深及氣其內外混凝土高差并記錄。為避免鋼筋籠上浮,在混凝土埋過鋼筋籠底端3.0m以上后應及時將導管提至鋼筋籠底端以上;當發現鋼筋籠有上浮跡象,應立即停止灌注,在準確計算導管埋深和混凝土面標高并提升導管后再進行灌注。若有接樁,接樁模板必須拼裝嚴密不漏漿并能順利拆卸(為保證鉆孔灌注樁樁基質量,可在接樁部位上下2.0m處的鋼筋籠上預先設置4.0m長永久性比樁徑小5mm的模板,在其上部套直接插入土層的可拆卸不漏漿密封模板),且不得使用油性脫模劑。
由于施工工藝不當,鉆孔灌注樁水下混凝土灌注經常會出現斷樁、堵管、夾泥、蜂窩麻面、少灌等質量問題,所以在進行混凝土施工時應針對不同澆注階段采用相應施工措施:①混凝土灌注量與泥漿至混凝土面高度、泥漿的密度、導管內徑及樁孔直徑有關,故首批混凝土應有足夠的混凝土儲備量,使導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0.8m以下;混凝土因需量大、攪拌(運輸)時間長而可能發生離析(可通過改善混凝土配比來減少離析程度,所以應嚴格復核配比及計量和測試管理,并及時編制原始資料和試件制作);首批混凝土在下落過程中易堵塞(因和易性變差、所受阻力變大),此時應加大設備的起重及供料能力、迅速向漏斗加混凝土后稍拉導管,使混凝土順利下滑至孔底,隨后進行的后續灌注應連續進行。②當后續混凝土灌注發生間歇性灌注時,漏斗中的混凝土下落后應牽動導管,并觀察孔口反漿情況,直至不再反漿后再繼續灌注混凝土。牽動導管的主要目的:一是加速后續混凝土下落,否則導管中混凝土因存留時間稍長而流動性降低,造成水泥漿緩慢流墜而骨料仍滯留在導管中,使混凝土與導管壁摩擦阻力增強而下落困難,可能導致堵管甚至斷樁;再則因粗骨料間的大量空隙,使后續混凝土灌入后形成的高壓氣囊(2.5m樁長等同于1個大氣壓)會擠破管節間的密封膠墊而導致漏水,甚至會形成蜂窩狀混凝土而對樁質量構成嚴重缺陷。二是增強混凝土向周遍擴散,加強樁身與四周地層的有效結合,增大樁體摩擦阻力,同時加大混凝土與鋼筋籠的結合力,從而提高樁基承載力。三是牽動導管使混凝土面上升的力度要適中,升降幅度不能過大,否則因混凝土沖刷孔壁可能導致孔壁下墜或坍落,尤其在砂層厚的地層易造成樁身夾泥砂。③在混凝土灌注后期,當灌注至距樁頂標高10.0m以內時,應及時將坍落度調小至(140±20)mm;另外應稍提漏斗增大落差,以提高樁身上部混凝土的密實度和抗壓強度。控制好最后一次灌注量,使樁頂標高扣除鑿余的泛漿高度后能滿足暴露的樁頂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值。
為避免鉆孔灌注樁質量事故業主(監理)應督促施工方認真作好清孔,防止泥漿過稠及坍孔。開始澆注混凝土時盡量以積累的混凝土產生的沖擊力克服泥漿阻力。為防堵管盡可能提高混凝土灌注速度并快速連續灌注,使混凝土和泥漿一直處于流動狀態。嚴格按操作規程灌注混凝土及提升導管,灌注前檢查導管是否有漏水、彎曲等缺陷,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灌注期間每灌注2.0m或10min(泵送商品混凝土)左右應測1次混凝土面上升高度以確定每段樁體的充盈系數,樁身混凝土的充盈系數應大于1。每根灌注樁混凝土試塊大于等于3組且至少有一組同條件試塊,這對有拆模要求的樁基尤為重要(通過同條件試塊確定拆模時間)。
關鍵字:
其他人還瀏覽了: